环球网:红云冲天照九霄——将“两弹一星”精神镌刻在祖国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1-12-07 信息来源: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6月23日至26日,“追寻先烈足迹——青海站”线下走访活动走进西宁市烈士陵园、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展馆、缅怀厅、纪念碑、221基地(1分厂、6分厂、上星站)、青海美术馆等地,感受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聆听“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宣讲报告、以及传承历史、立足当下的新青海精神。

  革命理想高于天

55f7afc31f5dc7f4598670859326509au5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祁连山脉,书不尽铁骨忠心,戈壁黄沙,掩不住先烈英名。无论是前期征战历程,还是后期逆境磨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以坚定非凡的意志、凭信仰的力量书写了撼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a9efbeb85d804978515f39983b98166bu1-2

  红军西路军烈士雕塑

  “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血剑裂骨寒。红旗指出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未干。”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回顾了西路军英勇奋战、血染祁连山的悲壮历程,深刻指出:“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在西路军纪念馆内,一份份带有斑驳印记的文件、一把把带着弹痕的武器,遗留着当年战场硝烟。凤凰山下,南川河畔,圆拱形的花岗岩墓旁摆满的鲜花,寄托着人们的悼念与追思。历史在这里闪光,精神在这里传承,红西路军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的历程,是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这一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缩影,诠释了理想信念从来都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力量,这些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先烈,终将为党和人民所铭记感念。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

  “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缅怀厅庄严肃穆,在壮烈低回的乐曲中,众人手执菊花,深鞠三躬,缅怀默默奉献、以身许国的先烈,与我们同行的221离退休老前辈望着缅怀墙,不禁掩面,泪飞化作倾盆雨,而厅外此刻正是雨落萧萧,即使是六月,在海拔三千米的青海海北州地区,也如同深秋。很难想象,当年的先辈们是何等的豪情与毅力,在面对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寒缺氧艰苦环境中,坚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缅怀厅不远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矗立,成为先辈们在广袤无垠的高原上构筑精神高地的见证。

28a8011d3087b4b8c22c76eebb862c2bu1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

  六月,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草原碧野千里,这里是作曲家王洛宾笔下“遥远的地方”:一望无际的草原、牛羊成群的牧场,这般游牧风情不知引得多少人驻足而观,曾经却神秘地消失在了地图上。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屡屡挥动核大棒威胁中国, 面对西方核垄断、核讹诈的威胁,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所谓“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于是,1958年的冬天,金银滩草原上演了一幕史诗般的迁徙。这一年,金银滩草原1279户6700余名农牧民备鞍打马,为了核事业,无偿地让出了世居之地。从此,草原千百年的沉寂被打破,金银滩从中国地图上神秘地消失了36年。也就在同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来到此地,以三顶帐篷起家,挖土方、盖厂房、修铁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称“国营221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这里被誉为中国原子城。

  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就在艰苦条件下正式启动。在221建设初期,面对平均海拔3200米、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的高寒缺氧艰苦环境,建设者们没有吓退叫苦,而是充满战高斗寒的豪情,同劳共作,”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沙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也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奔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线。据报告,当时仅核武器研究所里,就有将近一半的人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浮肿病,还有不少人肝功能指标不正常。因为长时间的饥饿和超负荷工作,他们大都身形消瘦,却都拧着一股精气神,他们在金银滩草原上用青春、热血和聪明才智谱写了一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立根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壮丽史诗。

  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于敏……金银滩草原见证了无数功勋者的事迹,从事核武器开发的中国科研专家与221基地初期创业者们宛若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心怀满腔爱意孜孜求索的少年,用无比的热忱和无私的奉献静待着原子弹的出世。

bb16c61c10dfbb2f7df889d82aa719c7u1

  221基地的上星站

  原野空旷,两排钢筋混凝土立柱,矗立在长满锈迹的铁轨旁,斑驳而沧桑,这个草原深处鲜为人知的站点便是221基地的上星站,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就从这里启程。1964年9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221基地二分厂组装完毕后,在这个草原深处的小小站台,搭载零次列车运往罗布泊。历时81小时38分钟的跋山涉水,安全抵达了罗布泊国家核试验场。

  作为221厂最核心的厂区之一,“上星站”此后还将我国第一颗氢弹及多种型号的核产品,运往核试验场和它所装配的部队。当“国营221厂”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缓缓落下庄严而神秘的帷幕,“上星站”也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今的“上星站”还保留着昔日的火车及货运塔,蜿蜒的铁轨在杂草丛生中向远方蔓延。

  1964年10月16日主控站技术人员按下决定历史的电钮。在倒计时从十到零顺序跳动过后,15时,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这一声震天巨响,也在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两年零八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迈出这一步,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六年。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后,时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满怀豪情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1958年7月15日,中央批准221基地选址,1995年5月15日,221基地全面退役,金银滩草原重归宁静,牛羊遍地,牧歌悠扬。昔日守卫森严的军事禁地,也揭开神秘的面纱,迎来了四海宾客。

4cf3466bad2e0e94cf8d9c7337391947u1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浩然天地间,精神的力量亘古长存。老一辈221人、和工业人和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共同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已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质,激发亿万中华儿女勇攀高峰。正是在这一精神的驱动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仆后继、追星揽月,把青春融进了祖国蔚蓝的天空,牧云瞰日,把壮志雄心书写在祖国的大江大河。

  新青海精神高地

f3b65d2f1cd3560d0099e5234154b60eu1

  青海美术馆的“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

  青海,既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在这里仰望星空,幽冥深邃,星光熠熠;俯瞰大地,昆仑雄浑,蜿蜒千里。一代代建设者扎根高原大地,志存高远,创造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2019年,“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开始在青海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展馆分设“两弹一星”奉献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玉树抗震救灾奋斗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和永不落幕的精神之光等展区。

  翻开青海建设的历史画卷,面对雪域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工作条件,青海各族人民战严寒、斗冰雪,挑战荒漠戈壁、暴风狂沙,他们用“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不断凝聚力量,砥砺前行。

b7bc00a847d254b9dd9566a22b862628u1

  “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展厅

  革命战争年代的红军,曾经在青海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为党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镌刻在青海大地上;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革命者和创业者在建设青藏公路、开发青海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筑路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集体攻关,一大批科研人员胸怀强国梦想,甘当无名英雄,战胜巨大挑战,铸造了被誉为“卫国长剑”“和平之盾”的“两弹”,孕育诞生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各族儿女在对这些伟大精神的传承中又为青海这块高天厚土上的全部精神赋予了更加崭新的内涵,那就是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由这些精神汇聚形成的“新青海精神”不断构筑起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点的青海精神高地,为改革发展注入人性的坚韧、进取的力量。

  登高望远谋全局,自信开放破藩篱。时光流逝,空间变换,但挥之不去的是一代又一代青海各族人民的忠诚之魂、坚韧之魄、赤子之心。

  第二届“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自今年4月16日正式启动以来,#追寻先烈足迹#微话题阅读总量达7亿,讨论量增至9.7万,各平台视频播放总量已突破42亿次。活动最终将评选出50部机构推选优秀作品、50部个人创作优秀作品、50家优秀组织者。万里征程,始于起步,追寻先烈足迹,还在等什么,快来参与吧!(环球网记者 鲍宇雁 实习记者 刘佳欣 王佳丽)